【论文关键词】腹部手术;术后胃瘫综合征
【论文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指以术后胃排空障碍、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一种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简称胃瘫,也称为胃无力症、胃麻痹,是腹部手术后一种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根据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为5%~13%[1-5],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后,如胃切除术、肝脏胆囊手术等,也可由下腹部手术如妇产科手术、结直肠手术等引起。PGS的发生使病人术后出现营养摄取障碍,导致恢复时间延长,医疗费用明显增加,并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对近年来该病诊治的国内外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临床症状与辅助检查
PGS无特异性症状,多出现在术后开始进食的1~2d或由流质饮食向半流质饮食过渡时,主要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呕吐、反酸及食欲下降等[4],可持续数周甚至数年。胃镜或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检查可见胃液或造影剂在胃内潴溜、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但无消化道溃疡或新生物,也无胃流出道或小肠机械性梗阻。
常用的辅助检查有:(1)胃排空闪烁扫描术(gastricemptyingscintigraphy)。用99mTc等同位素标记固体试餐,由λ-闪烁相机扫描记数,测定不同时间的胃排空率及胃半排空时间。此法符合胃生理,无创且可定量,被认为是目前评价胃排空的金标准[2]。但缺点是该方法标准化程度低,仍然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并且胃排空延迟的程度与症状严重程度也并不相关[5]。(2)无线移动胶囊(wirelessmotilitycapsule,WMC)。吞入WMC,通过识别消化道腔内的pH峰数量变化从而评价胃排空情况。其优点在于一次检查可以评估胃、小肠甚至结肠等多个不同器官的排空情况,但价格昂贵,暂时难以广泛推广。(3)呼气试验。用非放射性13C标记胃内不被吸收而在十二指肠快速吸收的物质,后者在肝脏中氧化释放CO2经呼吸道排出,测定被标记的CO2量来间接反映胃排空。有文献报道该法与传统的闪烁扫描技术相比,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0%[6],但不适用于吸收功能或肺功能异常的病人。(4)放射学技术。三维重建及MRI技术的发展可以对不同时相的胃形状及容量进行更为准确的描述,从而使通过放射学技术对胃排空进行评估成为可能。但该法需要病人平卧进食、缺乏可行的排空计算方法以及标准化参数。(5)实时超声。通过测定液体或均质试餐后胃窦容积变化来了解胃排空情况。此法符合胃生理,可动态观察胃排空的情况,但胃肠腔内气体常影响观测结果,准确性不高。(6)胃压测定术。通过液压毛细管灌注系统测定食管各段及胃-十二指肠压。胃瘫病人在胃内压较低时,胃内气囊容积较正常胃明显增大,同时有张力受损,有文献指出该法可检出17%~85%的胃排空障碍病人[7]。(7)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m,EGG)描记技术。EGG通过体表记录胃电活动间接反映胃的运动,正常人表现为统一的每分钟3次的慢波,餐后波幅增大,而异常则包括超过30%记录时间的节律异常,如胃动过速(>4次/min)、过缓(<2次/min)及餐后波幅异常。EGG属非侵入性技术,可同时与侵入性技术(如测压术)结合测定胃动力及胃排空速率等。但EGG技术的信/噪比低,皮肤电极的数目和位置相当关键,且需要特殊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2诊断与分级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Camilleri等[2]提出PGS的诊断主要依据包括:(1)胃瘫相关临床症状;(2)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及溃疡;(3)明确的胃排空延迟。并针对诊断方法提出以下建议:(1)胃排空闪烁扫描为胃排空及胃瘫诊断的标准检查,餐后4h检测到的固体食物胃潴留可认为存在胃排空延迟。需注意间隔时间不足或液体潴留可能导致诊断敏感性下降。(2)胃排空评估替代检查包括无线胶囊运动性检查及固体(含碘苯腈辛酸酯或螺旋藻)餐后13C呼吸试验,但其诊断价值仍有待进一步验证。(3)评估检查前,可能影响胃排空药物应至少停药48h。(4)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应在胃排空试验前检测血糖情况,如有高血糖,应待血糖降至15.26mmol/L(275mg/dL)以下再进行相关检查。提出的诊断标准:(1)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2)胃引流量每天>800mL,且持续>10d;(3)无明显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4)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5)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如吗啡、阿托品等[8]。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细化治疗至关重要。目前用于胃瘫的分级标准主要包括:胃瘫主要症状指数(gastroparesiscardinalsymptomindex,GCSI),该量表源自病人上消化道症状评估量表(patientassessmentofuppergastrointestinalsymptoms,PAGI-SYM),由3个分量表(恶心、呕吐评估,餐后饱胀感评估及腹胀评估)组成,通过对过去2周的症状进行评分计算得到GCSI[9]。另一种分级标准则相对简单,1级主要包括间断出现轻度症状的病人,可通过饮食调整控制病情;2级病人则伴有中度症状,但没有体重下降,也无需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及止吐药物控制病情;3级病人则无法经口获取营养,通常需要住院观察、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甚至内镜或手术治疗[10]。见表1。
3治疗
腹部手术后发生PGS的治疗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的胃潴留、维持电解质平衡、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明确诊断后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的效果通常优于单一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