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基础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间断用3%高渗温盐水洗胃,以尽快减轻胃壁水肿,增加胃血流量,同时进一步改善内环境,减轻吻合口水肿,促进胃张力恢复。需要注意的是冲洗的盐水量不宜过大,冲洗结束须尽量抽吸干净,以免加重胃潴留,冲洗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水肿的吻合口破裂,导致吻合口瘘。对于糖尿病病人,应积极检测血糖,避免因高血糖而延缓病情的缓解。另外,鼓励病人适当的下床活动,对于胃肠功能的恢复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2营养支持PGS早期可能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此时可首先通过肠外途径进行营养支持,既可以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又可以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使胃肠道得到较好的休息。但应注意限制脂类的补充,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注高脂类可明显抑制胃肠动力[11]。PGS早期蛋白质分解加速,所以应同时注意氮的补充,一般补氮量在0.20~0.23g/(kg·d),从而维持正氮平衡。对于非肿瘤疾患,在应用肠外营养制剂的同时,也可给予生长激素,以促进蛋白质合成,用量可掌握在0.10~0.15IU/(kg·d)[12],应用过程中要注意预防高血糖。但是长期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可能引起胃肠黏膜萎缩,胃肠道激素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降低,延长PGS的恢复时间,同时可导致肠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引起肠道细菌异位,淋巴细胞免疫活性下降,甚至引发肠源性败血症。相较之下,肠内营养更接近生理性营养方式,容易促进激素分泌和胃肠功能恢复,而且肠内营养氮利用率高、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完整、可以防止肠内细菌移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当病人生理状态得到初步纠正,肠道功能基本恢复后即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
PGS病人的肠道功能通常是正常的,所以肠内营养可主要通过留置鼻饲管或空肠造口来进行。营养管应放到功能正常的空肠,且营养管尖端距离幽门或胃肠吻合口应保持20cm以上,以防止营养液反流入胃增加胃内潴留。
对于胃切除术后的PGS病人,在放置鼻饲管时则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吻合口,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引起呼吸系统的并发症[13]。经皮内镜下胃或空肠造口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orjejunostomy,PEG/J)是在纤维胃镜辅助下将胃造口管(PEG管)经皮放置到胃内进行减压,再经PEG管向近端空肠内留置一根空肠营养管,应用此法可以将营养管留置较长时间,护理方便,费用低廉,并发症少,同时可减少病人因鼻饲管外观差异造成的心理负担,尤其适用于PGS持续时间较长的病人。不同胃肠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管路的优缺点比较见表2。
3.3促进胃动力药物胃瘫的药物治疗主要为应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促胃动力药物包括:(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和多潘立酮(domperidone)。其中甲氧氯普胺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线促胃肠动力药物,属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同时也是5-羟色胺受体4(5-HT4)激动剂,并且对胃壁平滑肌及食管下端及贲门括约肌有直接刺激作用,口服60min或静脉注射30min后起效,血药浓度半衰期约为4h。但由于甲氧氯普胺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有嗜睡、抑郁、闭经、高泌乳血症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导致锥体外系功能紊乱、迟发性运动障碍,因此推荐以最低有效剂量的溶液形式给药[2]。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试图明确甲氧氯普胺对于胃瘫的确切疗效,但多数研究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或样本量不足,并且这些结果仅显示少量的病人可以从甲氧氯普胺治疗中获得明显的症状改善。在与其他药物的对照研究中,只有一项研究提示甲氧氯普胺在症状缓解率方面优于红霉素,等效或稍优于多潘立酮[4]。多潘立酮可选择性拮抗周围性多巴胺D2受体,加速胃的运动和协调胃十二指肠的运动,促进胃内食物排空且具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并且由于其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无明显中枢神经副反应。在已有的文献报道中,其有效性与甲氧氯普胺及西沙必利类似,但由于其有延长QT间期的作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定期监测心电图,如QT间期>450ms(女)或470ms(男)时,则应停药。(2)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如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其主要通过激活胃平滑肌的胃动素受体,促进胃收缩,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支配胃的节前胆碱能神经,加强胃收缩,促进胃排空。但与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同,红霉素无明显的止吐作用,并且只能在小剂量时才呈现促进胃排空的作用,而在抗感染治疗剂量或大剂量时,则有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3)5-HT4受体激动剂,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通过作用于胃肠肌间神经丛节前运动神经元,促进胆碱能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促进平滑肌收缩,加快胃排空和胃肠运动的协调。但该类药物可明显延长QT间期,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可引发低血压、昏厥、猝死。病人如有心脏疾患,或潜在引起心率异常的疾病,应避免使用[14]。
3.4内镜治疗胃镜不仅可诊断胃瘫,并且对胃瘫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尤其是术后2周后,可能与胃镜注气扩张胃腔,机械刺激胃肠平滑肌及使近端局部压力增高激发有效蠕动形成有关。同时,通过胃镜还可以将营养管置入输出袢,行肠内营养治疗。对于长期症状不能缓解的病人,在胃镜辅助下可行经皮内镜下胃或空肠造口术进行治疗。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提出,可通过胃镜将肉毒素注射在发生幽门痉挛的幽门括约肌上也可促进胃排空,但2项双盲空白对照研究已证实其在症状改善方面与空白对照相同[15-16],因此不推荐将该疗法应用于PGS的临床治疗。
3.5胃电起搏胃电起搏(gastricelectricalstimulation,GES)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治疗胃瘫的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或超声内镜将起搏装置植于胃壁肌层,通过电刺激调节胃肠道肌电活动异位起搏点,增强胃慢波运动,促进胃排空,常应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胃瘫。根据外源性电刺激频率、强度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不同,其中低频高能电刺激不仅可以恢复胃慢波,还可改善胃排空,缓解症状;高频低能的电刺激则对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效果明显。但一项Meta分析研究表明,GES对于糖尿病性胃瘫疗效明显,但对于先天性胃瘫及PGS疗效有限[2,17]。
3.6心理干预腹部手术后发生PGS的病人伴随频繁的呕吐、腹胀,心理上缺乏准备,同时长期留置胃管导致不适,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烦躁和焦虑情绪,迷走神经处于抑制状态,胃肠功能不易恢复,并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刘玉芬等[18]通过一项对60例腹部手术后发生PGS病人的研究显示:PGS病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可以缩短腹部手术后PGS病人的恢复时间。因此,在PGS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病人的心理变化,必要时予以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暗示和鼓励,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对疾病预后充满信心,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迷走神经得到弛缓,减弱或消除迷走神经对胃蠕动的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3.7中医中药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方法在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为PGS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文献报道多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六腑以通为用”,“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进行治疗,主要方法分为内治法及外治法。前者主要通过胃管或营养管注入大承气汤、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中药汤剂,后者则包括中药汤剂灌肠法、中药外敷法、针灸疗法、捏脊按摩[19]。相对于内治法,中医外治法具有更多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更为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