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萨缪尔森与公共物品理论。英国学者霍布斯最早从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政府经济职能问题,认为国家的本质“用一个定义来说,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公共物品的提出,北大核心期刊最早可追溯到1896 年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提出“纯公共事业理论”。1954年,萨缪尔森(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首次明确提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概念。后来,马斯格雷夫、科斯、布坎南和斯蒂格利茨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物品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丰富和发展了公共物品理论。而研究公共物品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萨缪尔森,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明确定义了“公共物品”——它必须是由集团的某些成员均等地消费,具有消费外部性和收益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概念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运用至今。 2.斯蒂格利茨与政府干预理论。关于应该市场配置资源还是政府配置资源,亚当·斯密认为,政府无须过多干预个人(市场)的资源配置过程,做好“守夜人”足矣。直至19世纪的大部分经济学家如萨伊、约翰·穆勒等认为,市场和个人利益实现是主流,政府干预是有限的、无须的,甚至是有害的,“除非政府干预带来很大便利,否则便决不允许政府进行干预”。1929 年至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这种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为政府干预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为标志的政府干预理论席卷世界。萨缪尔森认为,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政府与市场的博弈,最终导致政府与市场之间不同的组合模式。在现实中逐渐形成“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代表作《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并没有探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而是阐明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尽可能地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评价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后,政府干预经济又重新出现。 (二)公共选择与民主决策研究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类有两类事物选择,一类是私人选择,由个人在市场中进行抉择;另一类是公共选择,由集体通过政府进行抉择。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府)决策。 1.阿罗与不可能定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认为,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体系,若要将人们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择做出一项集体抉择,不存在任何加总社会个体成员偏好的方法,即“阿罗不可能定理”。并在其《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提到,在特定偏好“序列”前提下,使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相一致是不能的,即会出现悖论现象:任何可以想得出的民主选举,可能产生出不民主的结果。 2.西蒙与有限理性。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在其代表作《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强调:政府在其决策选择时,不可能做到“完全(绝对)的理性”,而是一种“有限理性”。因为,要做到完全的理性,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决策所有信息都能收集;穷尽所有方案;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决策后环境不会发生变化。显然,这几个条件要同时达到,在现实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的公共决策选择只能是一种有限理性。 3.布坎南与公共选择。198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于1957年创建“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公共选择理论起始于该中心。他的代表作《同意的计算》认为,除非自愿参加签约的所有成员对立宪的内容表示一致的赞同,否则没有真正的契约和宪制可以建立。假若一致同意的规则不被遵守,就必然给那些利用政治程序掠夺别人财富的人提供机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者撕开了官员、政府与国家的神圣面纱。 (三)经济治理与多元主体研究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指出:在世界各地,政府正在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人们再次思考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些事情。”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表达,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政府垄断公共物品方式,其结果导致了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1.诺斯与新制度经济学。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建立的基本规则支配着所有公共的和私人的行为,即从个人财产到社会处理公共物品的方式,以及影响着收入的分配、资源分配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 2.斯蒂格利茨与信息经济学。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信息经济学》出版,推动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斯蒂格利茨认为,在经济市场中,信息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诸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情况,这一警示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因为,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市场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公共部门(或政府)与市场的运行过程中,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信息不对称情形。 3.奥斯特罗姆与治理理论。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合作治理”的视角,极大推动了政府经济学理论研究,打破了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非此即彼的二元结构认识,对于探讨现代经济治理的主体多元性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