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典型特质为: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负担沉重、交流交往偏少、生活艰辛;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基本心理状态表现为九个方面: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认同心理、对丈夫与亲人的挂念心理、坚忍不拔的毅力、孤独心理、焦虑心理、委曲求全心理、无助感、从众心理。 关键词 革命老区;留守妇女;特质;心理状态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特殊的妇女群体。革命老区一般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在革命老区的农村,山高林密,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革命老区农村“留守”的妇女,任劳任怨,成为革命老区农村的生力军,为革命老区农村的发展默默奉献。笔者多次深入四川省南江县大河镇、兴马乡、瓦池乡,通江县板桥口乡、陈河乡等革命老区农村,实地调查、走访,了解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状态。 一、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典型特质 因居住于革命老区,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有其自身的典型特征。 (一)年龄偏大 调查、走访表明: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普遍偏大,35—55岁的居多,占6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其一,革命老区农村经济落后,增加收入的途径与渠道不多,加之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年轻妇女均不愿意留守农村,纷纷跟随丈夫外出打工;其二,年龄偏大的农村妇女,由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限制,加之“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等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自愿留守农村。 (二)综合素质偏低 革命老区农村妇女的学历普遍不高,年龄偏大的留守妇女的学历更是低得可怜。走访调查表明: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50%以上均为小学毕业或从未进过任何学校。大部分留守妇女识字不多或不识字。她们依靠传统的耕作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现代农业知识,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了解,缺少必要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知识。 (三)负担沉重 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负担沉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一般情况下,留守妇女是家庭生产劳动的主力,要承担全部的农业生产任务。在革命老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其劳动强度与复杂程度非常人所能想象。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从事生产劳动,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与辛劳。其二,繁多的家庭劳动。革命老区农村经济多多少少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特征。从笔者走访的几个村镇来看,一般的农村家庭均要自己养猪、鸡、鸭等以“自用”,均要自己种植时令蔬菜以“自吃”。而这些“家庭劳动”往往由留守妇女来承担。其三,繁琐的家务活动。在革命老区,“家务活由家庭妇女承担”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农村留守妇女既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又要关注柴米油盐等。其四:赡养老人与抚养子女。既要关注老人的健康,照顾老人的起居,又要关心子女的教育与成长。 (四)交流交往偏少 交往范围狭窄、交流途径单一、交往次数较少是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一般情况下,除亲戚朋友有“事”(如生日、婚丧嫁娶)相互走动之外,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妇女很难相互交往,彼此交流。即便是上街赶集,也都匆匆忙忙,少有机会与他人沟通。在家里,面对“老”与“小”,也只能是“面”上的说话,无法进行“推心置腹”的心灵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