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于2~3月成熟,在果实变黄时,选择生长健壮、干形通直、生长旺盛、无病虫害、树龄在20~30年之间的优良植株作为采种母树。即时采收,如晚至果实变黑时采收,则种子多遭虫蛀。用木棒或竹竿敲落果实,待果皮晒干,敲开果实取出种子,注意保存,防虫蛀,以待播种。 4.2育苗繁育 苏木树干、枝具刺,为少占农地,可选园地、地边、住宅围墙边或村边栽种,亦可起到一定的防牲畜作用。由于苏木种子含有营养物质较多,在种子发芽期,需对种子及牙床进行消毒。唐德英[9]等人研究得出,苏木种子适合高温、中光萌发,结合其研究数据如表1,得出苏木种子适合在浓硫酸浸种15min后播种,苏木种子萌发率高达98.67%。另外,在余栋华等人对格木栽培研究中[10],格木芽苗主根明显,须根不发达,移苗过程要注意保护根系。由于苏木和格木同属苏木科,具有相似的生长习性,表明了苏木科植物的根系都较为不发达,因此,在做苏木苗木试验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根的保护。 4.3造林技术 造林地以土壤肥沃、透水性好、土层较厚、空气湿润的谷底或中下坡为宜。一般在造林上年的冬季进行炼山整地,挖明穴,造林密度按株行距2 m×2m、穴规格40 cm×40 cm×30 cm进行。造林前1个月回土一半并每穴施入0.3kg左右的复合肥,拌匀,继续回土。选择春季雨水较丰沛时植苗,以确保高成活率,植后半年适当进行铲草抚育。间伐期一般选择在2~3年左右为宜,具体视林分生长情况而定。此外,苏木适合与桉树、柳杉、降香黄檀、望天树等树种混交,可根据造林目的,选择合理的造林模式营造混交林,这对低产林改造、改善林地立地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 5开发利用 5.1苏木化学染料开发 苏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红色系染料,苏木的颜色比茜草鲜艳,制作方法比红花简单。自古以来就作为染料广泛使用,称为“苏枋色”。苏木可以对天然的毛麻丝棉等进行染色,尤其在丝绸上可以呈现出鲜艳的大红色。通过对加入苏木染料造成丝绸色差变化状况试验得出[11],不同浓度条件和处理时间的不同,加入苏木染料造成的色差均比不加入苏木染料的低,表明苏木能够有效地降低染料侵染丝绸过程的色差值(图1、图2)。 5.2套种苏木技术研究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8年,广西生产木材约1.5亿m3;目前,林业用地面积2.26亿亩,全区森林面积1.9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4.2%;人工林、速丰林、经济林总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12]。发展桉树地下套种苏木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建立起了多层次、多序列、多功能、高产出的高效、持续稳定的生产系统。它突破了传统农、林业产品单一的生产方式。而苏木具有豆科植物固氮的作用,可以改良桉树林地肥力,促进桉树生长。广西树木园通过桉树套种苏木经营模式与传统种植苏木模式进行比较[13],得出了套种复合经营模式成熟其单株材积量较传统经营模式提升0.24m3,心材含量高达57.39%,直接经济效益明显(表2、表3)。 5.3石山地区开发利用研究 广西西南地区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区,其岩溶山区占全区山地面积50%,该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植被稀少,石漠化快,生态脆弱,灾害严重,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然而,苏木根系发达,穿透力强,萌芽更生迅速,适应性广,可在山洼石缝中生长,不与农耕争地,种植苏木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石山地区植被覆盖率,起到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达到石漠化治理的效果[14]。因此,针对广西该地区情况因地制宜,开发苏木人工栽培技术。据百色市广电网络报道,田阳县那满镇通过种植苏木对石漠化进行治理,从2007~2014年,石漠化地区森林覆盖率提升了15.63%(图3),人均年苏木年收入达到了790元。 5.4木材开发利用研究 苏木属热带、亚热带树种,适应性强,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是我国南方珍贵的乡土树种之一。其心材入药,为清血剂,有祛痰、止痛、活血、散风之功效[15]。同时具有耐旱、耐瘠薄等特性,其材积数量成熟期一般在5年左右,适合我国华南地区套种人工林,打造复合立体林业的经营模式。另外,相对其他树种,苏木木材也具有巨大经济效益(表4),不仅经济价格高于其他用材树种,同时,苏木用途较为广泛,具有养生健康的功效,其木材用途使用性强,木材发展前景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