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方法运用循证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订抗凝剂皮下注射标准、用药规范、定位卡和宣教卡,规范护理,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设计患者资料表、患者问卷和护士问卷对患者和护士进行调查,并用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抗凝剂皮下注射知识的知晓率和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护理的掌握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措施实施后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率明显下降,患者知晓率明显提高,护士掌握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循证实践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可改善护理质量,保证药物疗效,促进医疗安全。
【论文关键词】抗凝药;注射,皮下;循证医学;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系骨科、冠脉支架植入、心脏外科等术后常见并发症,抗凝剂皮下注射是目前预防VTE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至今尚无规范统一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标准和护理方法,需要建立合理的操作方法和护理规范,以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疗效。ACEStar循证护理模式是2004年由美国循证实践学术中心(theAcademicCenterforEvidence-basedPractice)Stevens提出,是了解循证实践中多种知识应用的过程、本质、特性和各种形式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将健康促进相关知识通过一定步骤整合应用于循证实践,进而形成系统化指南的一个模式框架,该模式为循证护理实践及科研证据应用提供了指导,包括问题确立、证据综合、转译评鉴、整合实践、效果评价5个步骤[1]。我们运用循证护理ACEStar模式,建立了抗凝剂皮下注射标准、用药规范、定位卡和宣教卡,并规范护理,在临床各专科实践,并就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硬结和瘀斑发生率、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护理的掌握率等来评价该规范的应用效果。
1方法
1.1问题确立
目前临床上使用抗凝剂皮下注射的专科较多,不同专科的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操作方法,在注射部位、穿刺角度、注射前是否需要排气和抽回血、推注药液速度、拔针后是否需要按压注射点及按压时长等很多操作细节上存在争议;在药物保存、用药时间点、用药后的观察点、不能同时使用的药物和患者的宣教内容等方面也缺乏关注和规范。
我们利用PICO工具描述问题,明确问题实践范围,提出具体结构化的问题。P(Population,Patient,orProblem)表示问题针对的对象:接受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的患者。I(Intervention)表示干预措施:建立并实施新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标准、用药规范以及宣教卡。C(ControlorComparison)表示相比干预措施的对照组:护士根据药物说明书、各护理单元的学习与个人理解而成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O(Outcome)表示预期结果:抗凝剂皮下注射法的操作合格率;患者皮下出血、硬结的发生率;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掌握率;患者、家属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的知晓率。
1.2证据综合
根据PICO所列的循证问题,选择数据库BMJClinicalEvidence、BMJ-BestPractice、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为:抗凝,注射,护理,方法,禁忌,监测,保存,Anticoagulant,injection,nursing。初步检索得到相关文献2173篇,阅读文章和摘要后,最终纳入文献65篇,其中中文文献52篇,英文文献13篇。包括实验研究/meta分析13篇,类实验研究13篇,非实验研究/质性研究6篇,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8篇,组织经验/专家意见/个案研究/文献综述25篇。
1.3转译评鉴
1.3.1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
采用JohnsHopkins医院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EBP)项目管理工具中的科研证据评价表和EBP非科研证据评价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1]。将循证小组成员分成2个中文文献组,每组负责26篇文献;2个英文文献组,每组负责6~7篇文献。每组2~3人,每人对每一篇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各自完成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后在小组内再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或疑问则交至循证小组讨论协商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