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中华护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上篇)(3)

时间:2015-10-14 09:33 点击:
1.4.1设计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图1)设计的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大小刚好是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精确腹部位置:脐周2cm外(中间大孔),上下5cm内,左右10cm内,提醒护士在有效部位注射。护士因轮班或工作忙
  1.4.1设计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图1)设计的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大小刚好是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精确腹部位置:脐周2cm外(中间大孔),上下5cm内,左右10cm内,提醒护士在有效部位注射。护士因轮班或工作忙不易记住上一次注射的位置,很多患者也容易遗忘上一次注射的位置,易造成两次注射间隔太近,或在同一部位注射。按数字从小到大,每次注射去掉一个数字,能有效保证两次注射点间隔2cm以上,并有规律地进行轮换。定位卡交给患者,每次注射时用,能让患者关注抗凝剂注射的相关问题,也能督促护士按规范执行操作。
  1.4.2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标准
  (1)注射方法:全部使用预灌抗凝针剂,不排气,气泡在上(如打半量,药液预先排除),选择好注射部位,消毒皮肤,左手提捏皮肤形成皱褶,右手呈握笔式握住抗凝针剂,针尖朝下,快速垂直刺入皮下,不抽回血,右手拇指按压抗凝针剂顶端,缓慢推注药液10s,停留10s,拔针,不按压。
  (2)注射注意事项:提捏皮肤使用示指及拇指,注射全程保持皮肤皱褶;注射深度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决定;拔针后常规不按压,如有出血和水肿,建议按压3~5min;注射后禁热敷、按摩;患者腹部系皮带、裤带处不予注射。
  1.4.3制作患者宣教卡
  提醒患者关注到下列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牙龈出血、大小便出血;腹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局部或全身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发冷、头晕、胸闷等。嘱患者如果腹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按揉,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皮带、裤带不能扎得过紧。
  1.4.4制订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规范内容包括:患者第一次注射抗凝剂时,主管护士必须给予患者宣教卡,对使用抗凝剂的原因、重要性、注射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宣教并反问,确保患者知晓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内容并能配合执行;每次注射前护士必须使用腹部定位卡,帮助找到合适的注射点,避免在同个点注射或间隔小于2cm,减少瘀斑和皮下出血的发生。同时把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操作标准和用药规范列为全院性制度,作为各专科必须掌握的知识和业务考核的重点之一。
  1.4.5培训护士
  选择上述7个护理单元的护士进行1个月的培训,通过解读用药规范与患者宣教卡、观看并演示操作标准,由各护理单元的带教护士进行操作考核,保证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100%合格(90分以上)。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