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形成建议
根据证据级别做出总结,并基于证据的推荐强度,与护理人员的临床专业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和愿望相结合,形成最终建议。
(1)注射部位选择腹部,有规律地轮换(ⅠB级证据)[2-4]。多篇文献提出有规律地更换腹部注射部位,能明显减少出血。建议注射部位为脐周左右10cm,上下5cm,避开脐周1~2cm,每针间隔2cm皮下注射。
(2)注射前不排气(ⅤB级证据)[5-7]。临床上使用的抗凝剂多为预灌针剂,注射时不必排气,针筒内有0.1ml的空气,注射时将针头朝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完毕该空气正好填充于针乳头处,使得针筒内无药液残留,保证了剂量的准确,又避免了针尖上药液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可减少局部淤血。
(3)穿刺角度:提捏皮肤垂直进针(ⅠB级证据)[8-10]。
左手拇、示指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凸起皱褶,垂直进针皮下注射抗凝剂,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注射前不抽回血(ⅠB级证据)[3,6,9,11]。2011年出版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规范,胰岛素腹部皮下注射技术中没有“抽回血”的步骤[12]。
临床操作时左手全程提捏皮肤,右手垂直进针(握笔式),很难抽回血。
(5)注射速度采用10s持续注射后等待10s再拔针(ⅡB级证据)[13]。张菊霞等[14]的研究也证实,注射过程中使用推注时间为10s,然后停留10s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
(6)注射后无需按压(ⅡB级证据)[11,15-16]。对于注射后局部是否要按压,按压时间的长短争议较大,研究也较多。拔针后用棉签按压,增加了药物对注射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如用力较大,易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淤血。注射时捏起皮肤成皱褶,以使毛细血管弯曲,不易受到破坏。且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再加上一次性预灌针剂的针头很细,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面出血,故无需按压。许秀丽等[17]研究发现,局部压迫3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率。王蓓[18]研究表明,局部按压时间大于或等于10min为减少皮下出血及淤血的最佳时间,但文章也指出,压迫时间长会使护士的执行率低,指导患者或家属自己按压,力度很难掌握,甚至造成相反的结果。有报道[11]按压时间越长(3~5min),出血的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但这增加了护士的无效工作时间,又由于护士往往指导患者或家属自己按压,由于压迫力度、时间很难掌握,反而易造成相反的结果。
(7)避免皮下出血硬结,禁忌热敷,避免药物注入肌肉层(ⅠB级证据)[3,6,11,19]。文献中指出,注射后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按揉,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瘀斑的发生与药物注入肌肉层直接相关。为了避免瘀班发生,必须在注射时提起局部皮肤,使之形成一皱褶,且在注射全过程中保持皮肤皱褶,针头必须垂直进入皮下组织,避免进入肌肉层。
(8)用药时间为术前12h内停用,术后12~24h给药或术后4~6h给常规剂量的一半(ⅣB级证据)[20]。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多位专家在2009年推出了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详细、明确地规范了术前、术后使用抗凝剂的时间点。
1.4整合实践
综合以上的建议,制订了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操作标准及相应的操作视频,以及用药规范和患者宣教卡,请使用抗凝剂皮下注射的7个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和带教护士进行审核通过。 |